1、疲劳驾驶对驾驶员安全行车的影响和酒后驾驶同样严重,甚至更为严重。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解释:《出租汽车驾驶员从业资格考试》第四章第一节:安全运营基本知识可知,据分析,疲劳驾驶的影响和酒后驾车大致相同,甚至更为严重。
2、出租汽车驾驶员在城乡结合部行车,应当____。
A、高速行驶
B、频繁长时间鸣喇叭
C、开启危险报警闪光灯
D、防备路边行人、非机动车和牲畜穿行
答案:D
解释:城乡结合部不乱过往的车辆和行人比较多,通过时要提前减速。驾驶员要常用喇叭提示其他交通参与者,时刻关注其动向,做好避让准备。城乡结合部的道路交通设施建设比较落后,有些地方十字路口没有交通信号灯,交通警力也比较薄弱,驾驶员应尽量礼让行驶,保证交通的畅通和安全。城乡结合部有施工情况时,驾驶员应降低车速,并时刻观察路面是否有散落的沙石,防止车辆侧滑;同时,注意其他施工车辆
3、驾驶出租汽车从繁忙拥堵的城市道路进入城乡结合部畅通道路时,驾驶员应该____。
A、紧跟前车行驶
B、控制车速行驶,注意避让非机动车和行人
C、加速行驶,尽快抵达目的地
D、遇到低速车辆频鸣喇叭
答案:B
解释:城乡结合部不乱过往的车辆和行人比较多,通过时要提前减速。驾驶员要常用喇叭提示其他交通参与者,时刻关注其动向,做好避让准备。城乡结合部的道路交通设施建设比较落后,有些地方十字路口没有交通信号灯,交通警力也比较薄弱,驾驶员应尽量礼让行驶,保证交通的畅通和安全。城乡结合部有施工情况时,驾驶员应降低车速,并时刻观察路面是否有散落的沙石,防止车辆侧滑;同时,注意其他施工车辆。
4、疲劳驾驶会导致驾驶员____。
A、过度兴奋
B、操作失误增加
C、注意力不集中
D、判断力下降
答案:BCD
解释:《出租汽车驾驶员从业资格考试》第四章第一节:安全运营基本知识可知,出租汽车驾驶员在运营过程中疲劳时,会出现视线模糊、腰酸背痛、动作呆板、手脚发胀或精力不集中、反应迟钝、思考不周全、精神涣散、焦虑、急躁等现象。如果出租驾驶员仍勉强驾驶车辆,则可能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出租汽车驾驶员轻微疲劳时,会出现换挡不及时、不准确;驾驶员处于中度疲劳时,操作动作呆滞,有时甚至会忘记操作;驾驶员处于重度疲劳时,往往会下意识操作或出现短时间睡眠现象,严重时会失去对车辆的控制能力。
5、雨天行驶易出现“水滑”现象的原因是____。
A、行驶速度过低
B、轮胎附着力增强
C、行驶速度过高
D、车辆加速性能降低
答案:C
解释:所谓“水滑”现象就是雨天汽车在积水路面上高速行驶时,轮胎与路面间的存水不能排除,水的压力使轮胎上浮,形成汽车在积水路面上滑行的现象。
6、出租汽车遇劫时,使用车载卫星定位系统具有报警快、定位准等特点。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解释:《出租汽车驾驶员从业资格考试》第四章第五节:出租汽车驾驶员治安防范可知,最有效的报警装置是车载卫星定位系统,出租汽车驾驶员应安装符合相关标准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车载设备,选择服务质量高,技术力量雄厚的运营服务商。车载卫星定位系统具有报警快、定位准的优势,还具有远程监控等安全功能,有利于保障出租汽车运营安全。
7、出租汽车车辆的一、二级维护必须按期进行。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解释:《出租汽车驾驶员从业资格考试》第六章第一节:出租汽车维护的基本知识可知,根据《汽车维护、检测、诊断技术规范》(GB/T 18344-2001),汽车一、二级维护周期的确定,应以汽车行驶里程为基本依据。
8、出租汽车驾驶员未取得从业资格证或者超越从业资格证核定范围,驾驶出租汽车从事经营活动的,由县级以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责令改正,处____的罚款。
A、1000元以上3000元以下
B、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
C、50元以上200元以下
D、3000元以上l万元以下
答案:B
解释:《出租汽车驾驶员从业资格考试》第十章第一节:出租汽车驾驶员从业资格管理可知,驾驶员未取得从业资格证或者超越从业资格证核定范围,驾驶出租汽车从事经营活动的,由县级以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责令改正,并处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的罚款。
9、在道路上发生道路交通事故,仅造成轻微财产损失,并且基本事实清楚的,当事人____。
A、不得撤离现场
B、应当迅速报警
C、应当先撤离现场再进行协商处理
D、应当将车停在原地协商赔偿
答案:C
解释:《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四章第四节:第七十条明确规定 在道路上发生交通事故,仅造成轻微财产损失,并且基本事实清楚的,当事人应当先撤离现场再进行协商处理,因此答案为C 。
10、信访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采用____等形式,向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反映情况、提出建议、意见或者投诉请求,依法由有关行政机关处理的活动。
A、书信
B、大字报
C、传真、电话
D、走访
答案:ACD
解释:信访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采用书信、电子邮件、传真、走访等形式,向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反映情况、提出建议、意见或者投诉请求,依法由有关行政机关处理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