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出租汽车应按规定进行定期检验属于____。
A、车容车貌要求
B、车辆基本要求
C、服务标志要求
D、专用设施要求
答案:B
解释:《出租汽车驾驶员从业资格考试》第三章第二节:车辆服务要求可知,车辆基本要求包括(1)车辆技术条件应符合《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及国家汽车强制性检验要求;车辆的维护作业项目和程序应符合《汽车维护、检测、诊断技术规范》的各项规定;车辆报废应按照《机动车强制报废标准规定》执行。(2)车辆应取得当地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核发的有效机动车牌照和行驶证。(3)车辆应取得当地出租汽车行业管理机构核发的营运牌证。(4)车辆燃料消耗排放、内饰材料应符合有关规定。(5)车辆应按规定配置出租汽车标志顶灯、空车待租标志、计价器、具有行驶记录功能的车载卫星定位系统、安全防范设施、消防材料等。
2、为预防疲劳驾驶,出租汽车驾驶员每天一般应保持____小时的睡眠时间。
A、3~4
B、4~5
C、7~8
D、10
答案:C
解释:《出租汽车驾驶员从业资格考试》第四章第一节:安全运营基本知识可知,养成按时就寝和良好的睡眠姿势,每天保持7~8个小时的睡眠时间。
3、下列哪些是文明行车行为?____
A、正确使用灯光喇叭
B、礼让正常超车、变更车道的车辆
C、道路拥堵时不加塞抢行
D、遇他人违法驾驶不赌气,谨慎驾驶
答案:ABCD
解释:《出租汽车驾驶员从业资格考试》第二章第二节:出租汽车驾驶员职业道德可知,“十大交通陋习”包括强行超车、随意并线,在塞抢行,不礼让斑马线上行人,开车接打手机,不系安全带,乱鸣喇叭,随意向车外抛洒物品,发生轻微事故纠缠不挪车,非机动车闯红灯越线和行人过马路不走人行横道、乱穿乱行。驾驶员要杜绝驾驶陋习,保持良好心态,做到文明驾驶,这样才能不至于发生行车事故。
4、驾驶出租汽车在雨雾天气下行驶,驾驶员应该____。
A、加速超越右侧车辆
B、保持比晴天更大的横向、纵向的安全间距
C、开启前照灯、示廓灯和后位灯
D、低速行驶
答案:BCD
解释:《出租汽车驾驶员从业资格考试》第四章第四节:安全行车特别要求与紧急情况处理可知,雨雾天行车,能见度低,驾驶员视野变窄、视线模糊,很迟才能看清前方障碍物,极易引发交通事故。驾驶员应打开前后雾灯和示廓灯,或打开近光灯起补充作用,并严格控制车速,根据能见度选择不同的车速和安全距离行驶。
5、行车中应保持发动机的冷却液温度在____,防止出现“开锅”现象。
A、40~50℃
B、60~70℃
C、70~80℃
D、80~90℃
答案:D
解释:《出租汽车驾驶员从业资格考试》第六章第一节:出租汽车维护的基本知识可知,为延长发动机及车辆的使用寿命和提高其性能,车辆在磨合期内,要确保发动机冷却液在规定的温度(80~90℃)范围内工作。
6、发动机混合气浓度大以及混合气不均匀都会使排气中的____增加。
A、一氧化碳(CO)
B、氮氧化物(Ox)
C、二氧化硫(S02)
D、二氧化碳(C02)
答案:A
解释:《出租汽车驾驶员从业资格考试》第七章第三节:汽车环保知识可知,当氧气不足时会产生一氧化物(CO),混合气浓度大及混合气不均匀都会使排气中的一氧化物(CO)增加。
7、电召出租汽车属于____范畴,目的就是合理分配路网中的出租汽车,有效降低出车空驶率,满足人民群众约车需要。
A、应急服务
B、车辆调度
C、人员管理
D、运费调整.
答案:B
解释:《出租汽车驾驶员从业资格考试》第五章第二节:电召设施设备使用可知,电召出租汽车属于车辆调度范畴,调度的目的就是合理分配路网中的出租汽车,有效降低出车空驶率,满足人民群众约车需要。
8、车辆发生火灾而车门无法打开时,应当打破玻璃窗组织乘客尽快离开车辆。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解释:《出租汽车驾驶员从业资格考试》第五章第三节:消防设施和故障车警告标志使用可知,逃离火灾前,应关闭点火开关,电源总开关和百叶窗,设法使乘客迅速撤离车辆。逃离时如果无法打开车门,应打破车窗玻璃,逃出驾驶室
9、出租汽车驾驶员从业资格证遗失、毁损的,应当到原发证机关办理____手续。
A、注销证件
B、撤销证件
C、证件补(换)发
D、从业资格补考
答案:C
解释:《出租汽车驾驶员从业资格考试》第十章第一节:出租汽车驾驶员从业资格管理可知,出租汽车驾驶员办理从业资格证补(换)发手续,应当到原发证机关填写《出租汽车驾驶员从业资格证补(换)发登记表》。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应当对符合要求的从业资格证补(换)发申请予以办理。
10、出租车驾驶员从业资格考试全国公共科目和区域科目成绩在全国范围内的有效期为3年。
A、正确
B、错误
答案:B
解释:《出租汽车驾驶员从业资格考试》第十章第一节:出租汽车驾驶员从业资格管理可知,设区的市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应当在考试结束10日内公布考试成绩。考试合格成绩有效期为3年。全国公共科目考试成绩在全国范围内有效,区域科目考试成绩在所在地行政区域内有效。